在抗日战争期间,敌后开辟根据地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。我们从萧克上将的经历中就能看出这一点。1939年2月,萧克担任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,负责平西、平北和冀东三地的抗日斗争,并试图在这些地方建立抗日根据地。那时,冀热察挺进军有三个支队,总兵力超过8000人,阵中还有如宋时轮、邓华、程世才等著名将领,可以说是兵强马壮。
然而,萧克领导的部队经过三年艰苦的战斗,不仅未能走出平西,连冀热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也没有实现。到了1942年春节,冀热察挺进军的番号被撤销,萧克不得不转战晋察冀,成为聂荣臻的副手。作为一位资深且能力出众的战将,萧克都未能在平西站稳脚跟,这充分说明了敌后创建根据地的困难。
相比之下,彭雪枫在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时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。1938年9月,彭雪枫带领一支只有300多人的游击队,从河南竹沟出发,朝津浦铁路沿线进发,计划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。在途中,他们与日军14师团的部分兵力发生遭遇战,而该师团的战斗力极为强悍,甚至在兰封会战中,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曾在其手中遭遇重大损失。
展开剩余69%在这场激烈的遭遇战中,彭雪枫部队处于劣势,敌人的机枪火力将他们压制得几乎无法反击。关键时刻,七中队副队长吴守训挺身而出,先后击毙日军指挥官林津少尉和重机枪射手。趁着敌人出现混乱,彭雪枫带领部队奋力突破,艰难地抵达了预定地点。
彭雪枫要开辟的豫皖苏根据地位于华中腹地,这一地区的铁路和重要交通线几乎都被日军占据,周围的各个县城也被日伪军占领。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,若没有相当的实力,甚至连稳住脚跟都是问题。但在窦楼战斗后,彭雪枫的英勇事迹迅速在当地传开,1938年时的日军并不容易对付,而彭雪枫能够在这场战斗中击伤日军数十人,已足以赢得当地百姓的尊敬。
因此,彭雪枫进入豫皖苏后,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。他的部队通过伏击、袭击等游击战术,逐步打击小股日伪军,每一次胜利都激励着百姓,让他们坚定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。很多青年纷纷加入抗日行列,甚至一些地方的民间武装也主动前来请求加入。
不到两年的时间,彭雪枫的部队从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19000多人,增长了60倍,最终改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,成功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。不久后,皖南事变爆发,新四军重建,彭雪枫的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,他出任师长兼政委。不久,汤恩伯带领7倍兵力对第4师发起了围攻。
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,战斗本就异常艰难,且汤恩伯部中还包含了青马骑兵第8师。由于战斗在平原地区进行,且步兵和骑兵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作战极为吃亏。最终经过三个月的苦战,新四军第4师未能成功抵挡住敌人的进攻,部队损失惨重,被迫撤退,失去了辛苦建立的豫皖苏根据地。
此次战斗失利的原因,主要是敌我兵力差距过大。虽然彭雪枫的指挥也有一些不足之处,但在当时的条件下,即使没有这些失误,第4师也很难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取胜。战后,四师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,少数干部对彭雪枫的指挥提出了严厉批评,但彭雪枫没有为自己辩解,而是主动承担责任,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。
彭雪枫从这次失败中吸取了教训,成立了新四军唯一的骑兵团,并发明了“雪枫刀”。经过严格的训练,这支骑兵团在随后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,他们在野战中曾在九分钟内击倒了300多名日伪军,在保安山战役中大败昔日的敌军骑兵第8师。
在仁和集会议上,彭雪枫曾立下誓言:“路西根据地,失之我手,还要复之我手!”1944年8月,他带领部队重返路西,一路捷报不断。然而,在夏邑八里庄的反顽战斗中,彭雪枫不幸中弹,英勇牺牲,享年仅37岁。由于他在当地的巨大影响力,为避免影响军民士气,华中局决定隐瞒消息。
那时,彭雪枫的妻子林颖已经怀孕,组织特意没有告诉她消息,以免她受到过度打击。直到1945年2月,彭雪枫的遗腹子出生,林颖才得知丈夫在半年多前已经牺牲。为了纪念丈夫,她给儿子取名为彭小枫。彭小枫长大后参军入伍,最终成为二炮的政委,并于2006年晋升为上将军衔。
发布于:天津市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